网站首页农人健康药材功效

自然铜的功效与作用

来源:互联网  更新时间:2016-11-20 22:12:41

自然铜

自然铜别称石髓铅、方块铜等,为硫化物类矿物黄铁矿族黄铁矿,分布于辽宁、河北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入药具有散瘀止痛、续筋接骨的功效,对跌打损伤、筋骨折伤、瘀肿疼痛等症有治疗作用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自然铜的功效与作用吧!

自然铜

自然铜的药用功效

【性味】味辛,性平。

【归经】肝经。

【功效】散瘀止痛、续筋接骨,主治跌打损伤、筋骨折伤、瘀肿疼痛。

自然铜

自然铜的相关论述

1、《本草纲目》:自然铜接骨之功,与铜屑同,不可诬也。但接骨之后,不可常服,即便理气活血可尔。

2、《开宝》:折伤,散血止痛,破积聚。

3、《本经逢原》:自然铜出铜坑中,性禀坚刚,散火止痛,功专接骨,骨接之后,即宜理气活血,庶无悍烈伤中走散真气之患。

自然铜

自然铜的药理作用

1、促进骨折愈合:自然铜通过实验观察,对家兔人工骨折有促进骨痂的生长和成熟,加速骨干愈合的作用。

2、对血液系统影响:自然铜可以促进骨髓本身及其周围血液中网状细胞和血色素的增生。

3、抗真菌作用:自然铜对供试的多种病原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茵作用,尤其对石膏样毛藓菌、土曲霉菌等丝状真茵作用较强。把石膏样毛藓茵接种到豚鼠背部,造成豚鼠实验性体藓模型,再在病灶部位外涂自然铜煎剂,发现自然铜对豚鼠实验性体藓也有一定治疗效果。

自然铜

自然铜的药用附方

1、治打扑伤:自然铜(研极细,水飞过)、当归、没药各半钱。以酒调频服,仍以手摩痛处。

2、治跌扑骨断:自然铜(煅通红,醋淬七次,放湿土上,月余用)、乳香、没药、当归身、羌活等分。为散,每服二钱,醇酒调,日再服。骨伤用骨碎补半两,酒浸捣绞取汁冲服。

3、治心气刺痛:自然铜火煅醋淬九次,研末,醋调一字服。

4、治头风疼痛至甚:黄柏(厚者)半两,自然铜半两,细辛(去叶、土)一分,胡椒四十九粒。上件生为细末,每遇头痛头风发时,先含水一口,后用药一字,搐鼻中,左疼左搐,右疼右搐,搐罢吐去水,口咬箸头,沥涎出为度。

5、治闪腰岔气,腰痛:煅自然铜、土鳖虫各一两。研末,每服五分,开水送下,日二。

6、治项下气瘿:自然铜贮水瓮中,逐日饮食,皆用此水,其瘿自消,或火烧烟气,久久吸之亦可。

7、治一切恶疮及火烧汤烫:自然铜、密陀僧各一两(并煅研),甘草、黄檗各二两(并为末)。上四味,一处研细,收密器中,水调涂或干敷。

8、治杖疮:自然铜半两(醋淬七次),乳香、没药各三钱,茴香四钱,当归半两。上为细末。每服五钱,温酒调下。

9、治倒睫卷毛:木鳖子(去壳)一钱,自然铜五分(制)。上捣烂为条子,(口畜)鼻,又以石燕末入片脑少许,研,水调敷眼眩上。

10、治暑湿瘫痪,四肢不能动:自然铜(烧红,酒浸一夜)、川乌头(炮)、五灵脂、苍术(酒浸)各一两,当归二钱(酒浸)。为末,酒糊丸,梧子大。每服七丸,酒下,觉四肢麻木即止。

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

相关推荐
祖师麻的功效与作用
祖师麻的功效与作用

祖师麻别称祖司麻、走司马、走丝麻等,为瑞香科植物黄瑞香、陕甘瑞香及凹叶瑞香的茎皮和根皮,入...【详细】

醉鱼草的功效与作用
醉鱼草的功效与作用

醉鱼草别称闭鱼花、痒见消、鱼尾草等,为醉鱼草科植物醉鱼草的茎叶,入药具有祛风、解毒、驱虫、...【详细】

酢浆草的功效与作用
酢浆草的功效与作用

酢浆草别称酸酸草、斑鸠酸、三叶酸等,为酢浆草科植物酢浆草的全草,入药具有清热利湿、凉血散瘀...【详细】

银柴胡的功效与作用
银柴胡的功效与作用

银柴胡别称山菜根、牛肚根、沙参儿等,为石竹科繁缕属植物银柴胡的根,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...【详细】

阴行草的功效与作用
阴行草的功效与作用

阴行草别称刘寄奴、土茵陈、阴阳连等,为玄参科阴行草属植物阴行草的全草,入药具有清热利湿、凉...【详细】

相关阅读
阴地蕨的功效与作用
阴地蕨的功效与作用

阴地蕨别称一朵云、背蛇生、散血叶等,为阴地蕨科阴植物阴地蕨的全草,入药具有清热解毒、平肝熄...【详细】

阳雀花的功效与作用
阳雀花的功效与作用

阳雀花为豆科锦鸡儿属植物云南锦鸡儿的花,分布于四川、云南及西藏等地,同属植物川青锦鸡儿其花...【详细】

薤白的功效与作用
薤白的功效与作用

薤白别称野薤、野葱、薤白头等,为百合科葱属植物小根蒜或薤的干燥鳞茎,产于东北、河北、江苏、...【详细】

蜈蚣草的功效与作用
蜈蚣草的功效与作用

蜈蚣草别称百叶尖、蜈蚣蕨、小贯众等,为凤尾蕨科凤尾蕨属植物蜈蚣草的全草或根茎,入药具有祛风...【详细】

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
葶苈子的功效与作用

葶苈子别称大適、大室、丁历等,为十字花科葶苈属植物葶苈、独行菜属琴叶葶苈和播娘蒿属植物播娘...【详细】

我要合作 网站导航

© 2013-20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