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养殖技术特种养殖

石蛙苗价格及养殖方法

来源:互联网  更新时间:2017-09-20 21:34:14

石蛙

石蛙是最为理想的滋阴消热的美味山珍,肉质鲜美,营养丰富,素有“百蛙之王”的美称,历来是皇家宫庭的贡品,现在因其生长速度快、个头大、市场好而成为主要的食用养殖蛙类之一,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石蛙苗价格及养殖方法吧!

石蛙

石蛙苗多少钱一只?

石蛙苗的价格大约在0.2~0.5元左右一只,但因蛙苗的质量、购买数量、购买市场等不同而有差异。石蛙1次产卵250~350粒,1个繁殖季节可产卵1000~1500粒,卵在水温16~18℃中需要20天才开始孵化,在26~28℃水中约需7天即可孵化,孵化早的蝌蚪经4~5个月生长期可于当年完成变态,中、晚期孵出的蝌蚪则需要越冬于次年的5~6月陆续完成变态,幼蛙登陆后约需要2年的时间达到性成熟。

石蛙

石蛙养殖池建设

1、种蛙池:面积一般4~10平方米,池高0.8米,池内水深0.1~0.15米,池内水陆面积比为3∶1并设有栖息的石穴,池底铺有较大的鹅卵石,光线阴暗,湿度保持80%。

2、孵化池:面积1平方米,池高0.5米,水深15~20厘米,水质清新,pH6~8,并含充足的氧气即可。也可以用长椭圆形的大脸盆代替。

3、蝌蚪池:面积3~8平方米,池高0.8米,水深3~10厘米,pH6~7,水陆比2∶1,需遮光饲养,每池饲养一群同样规格的蝌蚪为好。

4、幼蛙池:面积4~6平方米,池高0.8米,水深一般10~15厘米,水陆比2∶1,池内铺设3~5厘米的小石子,筑有石穴,水质好,pH值6~7.5。

石蛙

石蛙的养殖方法

1、种蛙选择:种蛙是人工繁殖的基础,在冬眠之后、春繁之前对成蛙作全面检查分类,选个体较大,身体健壮、皮肤光滑、发育良好、无残疾、无破损、达到性成熟的成蛙留作种用。

2、种蛙培育:石蛙选留作种用的在冬眠前应加强饲养使之膘厚体壮,冬季在温度达到12℃以上时应保持喂食,减少冬季体内能量的消耗,保持石蛙的生长和性腺的良好发育。

3、配种产卵:石蛙通常在4月份配种,雌雄比例为1:1,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5~20只,一般在夜间9时后抱对,母蛙于清晨4~7时排卵,一般每次产卵300~500粒。

4、人工孵化:石蛙受精卵开始发育至蝌蚪孵出阶段对外界变化十分敏感,整个孵化过程中应做到温度适宜、水质无污染、蛙卵消毒、孵化池增氧等技术要求。

5、蝌蚪饲养:石蛙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母蛙产卵后卵经人工孵化10~15天孵出蝌蚪,小蝌蚪孵出后通常吸附在池底和卵膜上,很少活动,也不觅食,到了三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觅食。

6、幼蛙饲养:幼蛙饲料有蝇蛆、黄粉虫、蚯蚓等,白天采取避光措施,水深10~15厘米,水质与蝌蚪期相同,换水视水温、水质变化定,20~26℃时每天换水一次。

7、安全越冬:蝌蚪越冬可在室内进行,水深20厘米左右,采用常流水、蛙池加盖、保温等防冻措施。幼蛙冬眠水深为15厘米左右并留有一定的陆地,遇低温、冰冻天气应有保温防冻措施。

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

相关推荐
野生石蛙养殖技术
野生石蛙养殖技术

石蛙是我国最大的食用蛙之一,学名叫棘胸蛙,别称石鸡、石蛤、飞鱼等,其营养价值可与野生甲鱼媲...【详细】

野生石蛙多少钱一斤?
野生石蛙多少钱一斤?

石蛙学名棘胸蛙,别称石蛤、石鸡、石冻等,为蛙科棘胸蛙属两栖动物,分布于我国的云南、贵州、安...【详细】

石蛙价格多少钱一斤?
石蛙价格多少钱一斤?

石蛙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,别称棘胸蛙、石蛤、石鸡等,生活于山溪的岩边,白昼多隐藏于...【详细】

石蛙养殖技术视频
石蛙养殖技术视频

石蛙又名石鸡,分布在我国的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省,是我国大型的...【详细】

石蛙和蟾蜍的区别
石蛙和蟾蜍的区别

石蛙标准名棘胸蛙,又名石蛤、石鸡、山鸡等,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,蟾蜍也叫蛤蟆,体表...【详细】

相关阅读
石蛙的生长习性
石蛙的生长习性

石蛙常栖息于阴山清澈水坑旁或有石洞的瀑布附近,喜在潮湿安静、少光、近水源、阴凉的山岩石壁下...【详细】

石蛙养殖池建设方法
石蛙养殖池建设方法

野生石蛙常年栖息于阴凉的山溪水沟边或有瀑布的石洞附近,人工驯养石蛙,由野生变为家养,生活环...【详细】

石蛙和青蛙的区别
石蛙和青蛙的区别

石蛙标准名棘胸蛙,又名石蛤、石鸡、山鸡等,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,青蛙属于脊索动物门...【详细】

石蛙和牛蛙的区别
石蛙和牛蛙的区别

石蛙标准名棘胸蛙,又名石蛤、石鸡、山鸡等,是两栖纲无尾目蛙科的一种动物,牛蛙为独居的水栖蛙...【详细】

石蛙的生长过程
石蛙的生长过程

石蛙是无尾目蛙科两栖蛙类,又名石蛤、石鸡、山鸡、石冻、飞鱼、石鳞、石蛤蟆、石虾蟆、石坑蛙、...【详细】

我要合作 网站导航

© 2013-2017